红雨老师有话要说:
几乎每个学筝的人都会问,弹奏古筝最重要的是什么?成功的秘诀到底是什么? 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:控制。 什么是控制?控制,即在弹琴的过程中,用大脑控制自己的手型、控制音乐的强弱、控制乐曲的感情色彩等。 一、情绪的控制。 在古筝演奏中,情绪的控制直接影响音乐的意境。 比如你今天心情不是很好,有点郁闷悲伤,但是你需要弹奏王建民的《西域随想》,那你就需要立即融入到音乐的环境里,把伤感转化为载歌载舞、热情欢乐的情绪。 又如你今天心情很好,但是你需要弹奏周煜国的《云裳诉》,那你就必须收回自己的快乐,转而把唐玄宗与杨贵妃生死相别的痛苦情感宣泄出来。 这种情感的转换非常迅速,对心情的控制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挑战。通过长期学习古筝,调整自己的心情、心态,可以培养出荣辱不惊的气质。 二、力度的控制。 练琴人常说,“养其指,练其音”。“养其指”,意思是需要训练手指的功夫,具体包括运指的安排、触弦、速度以及力度等方面;“练其音”,则指的是手指在不同的力度、不同的弦段、不同的吃弦深度等条件下获得不同的音质、音色、音效。人们只有通过“养其指”、“练其音”,才能在以后的演奏中“恰其意”(正确地表达出乐曲的内涵,刻画出其中的意境)。 弹筝是需要指力的。力度决定着发音的质量。力度过大,声音太噪,声音的美感降低,也容易破掉;力度太小则声音发虚,轻飘飘的感觉,不扎实。事实上,对于古筝演奏的力度,除了保证一般意义上的力度之外,最重要的还要讲究变化。在这里,力度“不足则音亏,太过则音支离”。意思已经很明了了,力度不够就会导致声音的亏缺,音质不结实,声音不具有穿透力;而力度过大则会使声音太噪,甚者出现呆板、呆滞、硬邦邦的感觉,缺少圆润的感觉。所以这个力度要适中。没有一般层面上的力度作为基础,那么力度上的变化也将会受到影响。力度的变化有无决定着音乐张力的有无。力度变化对比明显,音乐层次感强,主次分明。没有明显力度变化的音乐往往呆板、声音,缺少生气。此外,力度的大小变化也决定着音色的变化。由此,对于弹弦力度的拿捏,我们不能仅仅弹奏出声音来就可以了。还要让它具有真正的美感,真正为音乐的表现服务。 对于力度的控制,需要不断揣摩,需要实践,以掌握火候。不能过于强调力度,也不能仅仅限于弹出声音来就可以。我们经常见到有些人唯恐自己弹奏的发音太轻,而过于强调力度,由此导致大胳膊高抬,借助胳膊挥动的力气带出发音,大指与中指的力量都一致了,貌似也音量大了些,但是却没有照顾到音质、音色这两个层面。要知道声音的结实与不结实,不全在于用力的大小,还在于触弦的具体方法、角度,触弦的深浅等等因素。 力需要气的支撑,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呼吸的工作了。恰到好处的呼吸可以有助于力度的拿捏,而没有“气”的支撑,力也显得比较单薄和无助,更不用提音乐具有多大的张力,多么能打动人心了。 对练习曲要高要求对待。弹奏古筝应该注重最初不同节拍练习曲的练习。从节拍这一层来看,4/4拍的强弱规律是强弱次强弱,3/4拍子是强弱弱,2/4拍的是强弱。这是我们从一开始就要注重的。练习中一定要做到的。 对于作品,则要看其风格、意蕴等方面。一部音乐作品必定有其轻重缓急处理的章法。我们的演奏要重视乐曲的风格,重视乐曲中的一些微妙的提示,如表情术语或者力度记号等,还要重视乐曲的意境旨归。这些通过我们神经系统分析、识别和记忆,指挥着我们的身体各个部位作出相应的动作,而不能乱弹一气。“若手指任其浮躁,则繁响必杂,上下往来音节具不成其美矣。”演奏中,轻重缓急以及音色布局必定要遵循一定的章法,而不能肆意游离,漫无章法。有轻就有重,有缓就有急,有明亮就有柔曼,这些虽然是对比的范畴,是一对对的矛盾,但是却又能统一在一个具体的作品中。 三、速度的控制。 前面一点我们说了,力度可以控制情绪的起伏,弱的力度可以表现平静、柔和,强的力度可以表现激烈、兴奋、愤怒。力度范围也是分级别的:一整首曲子有一个整体的力度,每一个乐段也会有不同的力度变化,每一句,甚至每一个音的力度都会影响整体的感觉。 但你知道吗,速度的控制也是有起伏的,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一般会在曲子的结尾做渐慢处理。其实在曲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控制速度,并配合音符的力度,共同表现情感。比如对曲子的结尾都做渐慢处理,或者在曲子的高潮部分做适当的渐快,都可以展现出不同的情绪和韵味。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,并不是所有曲子都适合这种速度不断变化的处理,有些古筝曲,就需要我们要有稳定的速度;如果要求演奏激烈的曲子,但使用过于匀速的方法来演奏,味道就变了。 当然,不管是“力度”、还是“速度”,都是为了让曲子充满生命力而进行的。一首曲子的情感表达,是通过对“力度“和“速度”的等多种因素的共同配合,在微妙的变化中营造起来的,我们要多听、多练,形成对音乐的审美观,只有这样,我们的曲子才有情感,才能打动人心,才能弹出更有韵味的古筝曲,最终才算是学会什么叫“控制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