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对孩子一次次拒绝练琴,琴童家长们难免会发火、打骂。欣欣妈妈也曾如此,但看到一位古筝大师强调的“7个字”,她改变了自己的陪练方式,最终化解了与女儿的战争,亲子关系重归和谐。
一年前,我不知死活地踏入陪孩子学琴的道路。没做任何功课,也没有考虑太多——女孩子嘛,学学琴,跳跳舞,天经地义。买一台古筝,和朋友推荐的古筝老师练习后,直接就开练了。
可是,至今也不过才1年时间,我轻而易举地由慈母变成了继母。每次练琴都是一场母女间的过招。女儿欣欣先讨价还价,继而心不在焉;我内心愤怒的小火苗腾腾燃起,她就更加带劲的乱弹乱奏,翻白眼以示抗拒;我开始高八度地河东狮吼,她干脆罢工;然后我把教材一股脑以斜角45度抛出,各种没档次地威逼,她大哭。最终在我虚假的缓和与利诱之下,欣欣继续练琴。
这闹剧隔三岔五就上演一次。一边想着每天得不少于20分钟训练,一边又连哄带骂,还时不时得应对自己那些压都压不住的无名火与焦虑感。搞得我时常错乱:为何自讨苦吃?怎么就走到这般狭路相逢的境地?
就在前些天,我看到一篇日本音乐教育家高桥雅江访谈,开始让我重新考虑自己是怎么看待学琴这件事情。在访谈中高桥老师提到了,选择老师要具备三心:爱心、童心、责任心三心。我觉得,作为琴童家长,这三心照样必不可少,再加上一点亲子沟通上的小技巧,很多问题真的就神奇般地化解了。
让孩子学会一个可以陪伴他终生的技能才是我们的初衷。大部分家长在最开始表达学琴这事时都挺豁达、明事理,都是爱意满满,可是当古筝搬回家,一年几万块的课程费花出去时,就没那么镇定了,再加上老师不停地在耳边吹考级的风,同伴之间再不时地比较一下,脚步可就乱阵了。这时候,往往就会忘记了因何而出发。
现在,每当我的焦灼情绪不自觉地升起时,我都会有意识地去提醒自己,别忘了你的初衷——你是想送给孩子一份成长的爱的礼物。
不断地提醒自己的初衷后,我在练琴这个问题上大声呵斥孩子的时候越来越少—— 哪有人送“爱的礼物”的时候还骂人的呀?神奇的是,我呵斥的时候少了,孩子的抵触情绪也随之减少,反而容易沟通了。
大多数家长在和孩子相处时是缺乏同情心的。情绪一上来,很容易硬碰硬地单刀直入,而忘记了站在你面前的不过是个几岁的孩子。
高桥雅江建议:“每个小孩的兴趣的时间段都不一样,遇到练琴瓶颈的时候,家长可以用鼓励的方式,鼓励不奏效,把被动练琴变成奖励制。可以奖励给他一个玩具或者可以实现的愿望,给他一个刺激。过了这个阶段,就正常继续了。”
欣欣最喜欢扮公主了,但好的公主服因为比较贵,弄脏了又难洗,所以我很少同意给她买。当女儿又不练琴时,我突然想,如果让欣欣穿上公主裙来练琴,就像发生在童话梦幻世界里的场景,这个有着公主梦的孩子,一定会喜欢的。于是,我对欣欣说:“宝贝,换上你喜欢的Elisa礼服裙弹琴怎么样?”欣欣有些错愕,有点儿不相信这是真的。她以最快的速度到衣柜翻出公主裙换上,一下子跳坐到琴凳上,兴奋地弹起来。接着这些天,她都很开心地主动要求练琴。这一招,果然很奏效哦!
所以,满足孩子的一点小梦想,可能是更有效的方式。
大半年来,我就是在扮演一个古筝老师加陪练的角色,却吃力不讨好。欣欣练琴时,经常听到的是我严厉的声音:“注意,别折指!手要勾起来,落下去要有力量!”我像老母鸡般,每天叨叨的。看过了高桥老师的文章,屋子里仿佛又出现了另外一个我,说道:“你又开始挑错了,你是古筝老师吗?看你说话时的表情活像个古板的老教授。”
于是,我开始尝试转变自己的身份,她练琴时我去厨房做饭,让她独立练琴。实在想了解她的进度的时候,我想个办法,换了一个方式:让她做我的老师。请教孩子时,她很开心,很乐意当我的小老师,这样也能让她巩固一下技法上的东西。我的请教绝不是敷衍性的。白天女儿去上学时,我坐在古筝前试着弹,真的不如她领悟得好,左右手根本协调不起来。又想了想,我自己的程度都没她好,之前我又有什么资格去跟她指手画脚?
我现在明白了,我的责任就是给她提供一个学习的环境,至于学习本身,指导者应该是老师,执行者是欣欣,相信她,并且让她自己独立完成就好了。
在这段时间中,我调整了之前不专业的观念和做法,我又重获与女儿亲密的关系。相信在这场学习中,无论将来走到哪一步,我和欣欣都会有成长和收获。